罗马之行(一)
今天开始逛罗马城。
第一段,从特米尼车站出发,沿加富尔大道朝角斗场前行2公里,途径圣母大殿、圣普正珍大殿、圣彼得锁链堂,直到罗马角斗场。
罗马中央车站
Stazione di Roma Termini,也叫“特米尼车站”
从罗马费米西诺机场(Fiumicino)到特米尼车站,有列车、大巴和出租三种选择。列车叫列奥纳多列车,16欧,大巴5欧,40分钟到达中央车站。出租车40欧左右。肯定是坐大巴了。
特米尼车站是欧洲最大的车站之一,是罗马地铁唯一的转乘站。另一个重要的车站是蒂泊蒂娜火车站(Tiburtina)。
Termini这个名字来自戴克里先浴场(Terme di Diocleziano,稍后逛到),Terme是温泉的意思,那么这个车站为毛要叫“浴场车站”呢?
行程开始!
从特米尼车站西门出来,沿着Via Cavour向西南方向走。这样的路在罗马好像就算是比较宽的了。
圣母大殿
一直向前走,左手边会看到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也叫马杰奥尔圣母玛丽亚大教堂,是天主教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另外三座是圣若望拉特朗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排名第一)、城外圣保禄大殿(San Paolo fuori le Mura)和圣伯多禄大殿(San Pietro in Vaticano,位于梵蒂冈)。后面有空去逛一下其余三座。
从Via Cavour看到的是后门。
绕过来这边才是正门:
在13世纪时传说,公元4世纪的盛夏,圣母玛利亚托梦给教皇利伯略,让他在下雪之处建立一座修道院以显示圣母的荣耀。结果第二天早晨埃斯奎利诺山丘(Esquilline)上落下了雪,教皇命人在此建立起教堂,故教堂又名圣母雪地殿。如今,该教堂还有洒落白玫瑰花花瓣以象征这一圣迹的活动。该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圣母命名的教堂,自从该教堂建成以后历尽多次改建,因而该教堂也包含了多种艺术风格。根据考证,该教堂大约建于公元四世纪,在教皇圣西斯笃三世任内被重建。该教堂曾经拥有过多个名字,如Santa Maria della Neve (圣玛利亚之雪), Santa Maria Liberiana(圣玛丽娅利伯略)。在获得了圣婴摇篮(Holy Crib)之后,又改名为Santa Maria Del Presepe (圣玛丽亚摇篮)。因为它是罗马以圣母玛利亚命名的教堂中最大的,所以获得了现在的名字。18世纪时该教堂经历了一次大修,现在所看到的外表基本都是修缮后的产物。
教堂正面的墙上有一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1605-1665在位)的雕像,这是为了纪念他对于该教堂的捐助。
PS:除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以外,还有一个马其顿王国的菲利普四世和法国的菲利普四世。简要介绍一下:
西班牙腓力四世(西班牙语:Philip IV,也称菲利普四世;1605年4月8日-1665年9月17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号称“地球之王”.1621年至1665年在位。他同时是南尼德兰的领主,并兼任葡萄牙国王至1640年(葡萄牙称腓力三世;葡萄牙语:Philip III)。
马其顿王国的腓力四世(希腊语:Φίλιππος,英语:Philip IV ,?-前297年),马其顿王国国王,公元前297年间统治马其顿王国,没什么特别的。
法国卡佩王朝腓力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著名的国王之一,在位时打击贵族,维护法兰西的利益。连续有两位罗马教皇在他手下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回到正题,下面是圣母大殿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
教堂的主体结构是其5世纪被建造的时候确立的,包括一段以马赛克装饰的中殿和圆形后殿。最初的马赛克装饰只有部分留存了下来,损毁的那些有一部分在 16世纪时被图画替换了。主殿长86米,两边是36根大理石石柱和4根花岗岩石柱,这些圆柱在18世纪的修复中被替换掉。
13世纪中为教堂修建了一座高75米的钟楼,在被一场地震毁掉之后又重建于14世纪,钟楼内的五口钟会在每天晚上9点响起以提示人们做祷告。
鎏金天花板修建于15世纪,所用的黄金来自于美洲。16世纪中,Flaminio Ponzio设计建造了埋葬着教皇保罗五世的巴洛克风格保利娜小礼拜堂(Cappella Pauline)。后殿的马赛克壁画完成于13世纪,描述的是圣母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正殿的中央是一座专供教皇或被其授权的神职人员使用的祭坛,一般说来,该祭坛会在每年8月15日,也就是圣母升天节的群众性纪念活动中被使用到。该教堂还有一座伯利恒地下室,其内安放着银制的圣婴摇篮和金制马槽,还埋葬有圣徒杰罗姆和教皇庇护五世。
圣普正珍大殿
如果从Via Cavour对面往西一点,圣母大殿对面的方向胡同里,可以找到圣普正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Pudenziana)。这是罗马的一座4世纪宗座圣殿,供奉圣普正珍(圣巴西德的姐妹。圣普正珍大殿是菲律宾的国家教堂。也是一间司铎级枢机领衔教堂,是罗马最古老的基督徒崇拜场所。这地方挺小的,也叫大殿,藏在小胡同里。
沿着Via Cavour继续向西南走,一路基本是这种景色:
顺带了解一下Via Cavour主路。这条路是以Camillo Cavour(卡米洛·加富尔)命名的。卡米洛·奔索,加富尔伯爵(意大利语: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1810年8月10日-1861年6月6日)是意大利政治家,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人物,曾留学过英国,也是后来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任首相。Conte di Cavour是“加富尔伯爵”的意思,他的姓氏是Benso。今日, 有很多意大利城市的重要街道和广场以他命名,例如的里雅斯特、罗马、佛罗伦萨、拿玻里。而意大利海军的新航空母舰加富尔号(500)也以其荣誉命名。在更早之前,这个名誉则归于意国著名战舰加富尔伯爵号,当中两次大战它皆有参与。
圣彼得镣铐教堂
圣伯多禄锁链堂(San Pietro in Vincoli)。圣伯多禄锁链堂又称为“欧多西亚大殿”(Basilica Eudoxiana),兴建于432-440年教宗西斯笃三世时期。兴建这座教堂是为了供奉圣伯多禄在耶路撒冷被监禁时所戴的锁链。根据传说, 欧多西亚皇后(Euidocia,瓦伦丁尼安三世皇帝Valentinian III之妻)从耶路撒冷带回这条锁链,将它赠送给教宗良一世(Saint Leo I),当教宗将这条锁链和圣伯多禄最后关押在罗马马梅尔定监狱时所戴的锁链放在一起比较时,这两根锁链竟然神奇地结合在一起。目前锁链保存在圣殿的主祭台下面的圣髑盒。
以上是wiki的繁体版介绍。这里可以看保罗被囚的故事。《圣经》记载于《使徒行传》21:17至23:35。
这座圣殿在8世纪教宗哈德良一世时重修,又在西斯都四世和儒略二世时期改建。1475年增加了门廊。1471-1503年间增建了回廊。
圣殿内部有一个中殿和两个侧廊。中殿的天花板中间装饰着18世纪帕罗迪(Giovanni Battista Parodi)的天顶画,描绘《锁链的神迹》(1706年)。侧廊使用交叉拱顶。
这个圣彼得锁链堂不可错过,因为里面有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梅瑟像(摩西像)!
这个作品完成于1515年,原本打算作为儒略二世墓的47尊雕像之一,因为这是他的家族教堂(德拉罗维尔家族)。摩西被描绘成长着角。
这里详细记载以下《摩西像》的故事。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高2.35米,创作于1513-1516年(部分完成于1542-1545年)。有些人误传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其实是在罗马的圣保罗锁链堂。
摩西像简介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向往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招来为他工作。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基罗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像》。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他曾亲自和上帝接谈,受他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他经过红海的时候,水也没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让出一条大路。《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像,描述着是青年时期的摩西;波提切利在西斯廷教堂的壁上,也曾把摩西的生涯当作题材,那是一个清新多姿态的美少年;十九世纪法国浪漫派诗人维尼歌咏暮年的摩西,孤寂地脱离人群;米开朗基罗描绘的摩西则是介乎神人间的超人。同一个题材,三种不同的表现,正代表三种不的精神。
摩西的态度是一个领袖的神气。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许多批评家争着猜测艺术家所表现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阶段,然而他们的辩论对于我们无甚裨益。摩西头上的角,亦是成为博学的艺术史家争辩不休的对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种意义上是“力”的象征,也许就因为这缘故,米氏采取这小枝节使摩西态度更为奇特、怪异、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射出火焰似的光。头发很短,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臂与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显明;但他的手,长长的,美丽的,和多那太罗的绝然异样。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它各部不相调和,是从埃及到巴勒斯坦至处奔波的膝与腿。它们占据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样,纯粹是一种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因了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雕像下部的体积亦随之加增,使全体的基础愈形坚固。
《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斯翡冷翠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
(选自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而语言学家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角”是一个翻译上的错误,源自《旧约·出埃及记》第34章第29节:
摩西手里拿着两块法版下西奈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
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Moses came down from mount Sinai with the two tables of testimony in Moses' hand, when he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 that Moses wist not that the skin of his face shone while he talked with him.
《圣经》最早用希伯来语写成,对于摩西的变化,希伯来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Keren。这个词本身有多重含义,一是光线,光芒,Beam;另一个是角,Horn。当《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为希腊文,再由希腊文翻译拉丁文的时候,在最早的拉丁文版的《圣经》(Vetus Latina)中,被译者错误地选择了“角”的含义,于是,摩西就长出了犄角。
有趣的是,旁边有个机器,投币0.5欧就会有一束光照下来……
弗洛伊德与摩西像
作为犹太人,弗洛伊德一直以摩西自居,有趣的是,他曾经告诉荣格:“如我是摩西,你就是约书亚。”弗洛伊德一生都没有停止对摩西的研究,临终之前,他向世界贡献了《摩西与一神教》一书。弗洛伊德用一种新的方法来阐释这座雕塑,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年)。
在论文的开头,弗洛伊德为避免主观性的介入,他先与早先的作品评论进行对话。首先是对人物肖像的描述问题,前人对摩西像的描述迥然不同,弗洛伊德赞赏汤德的说法,即雕塑表现了“一种愤慨、痛苦、蔑视掺杂在一起的表情”。其次,对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动机问题,前人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对性格和气质永恒的研究主题”。如汤德认为,“米开朗基罗所创造的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人物类型”,“摩西塑像艺术效果的巨大秘密就在于人物内心的烈火和外在姿态的冷静两者之间的艺术对比”。
另一种是“想把摩西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塑造出来”(如贾斯第和纳普)。这种观点认为,这个“最有意义的时刻”,就是摩西从西奈山得到上帝恩赐的《十诫》(法版),正当走下山时,发现他的人民正围着自铸的金犊起舞欢庆时,他怒不可遏,把《十诫》摔在地上的情景。早先的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正是摩西在观看他的没有信仰的人民进行偶像崇拜时的那种“暴风前的平静” ,剑拔弩张,下一瞬间摩西将要采取行动。
由于存在着两种看似合理却对立(如动态与静态)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要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就应该深挖那些微小的细节。有两个细节前人没有注意到,即摩西“右手的姿势和两版《十诫》圣书的位置”(弗洛伊德.1998,p522)。通过对雕塑的人物形体和一位艺术家画的《摩西像》的几幅草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摩西刚从西奈山走下,看到那个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来,手放开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子,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时,摩西考虑到手上的《十诫》开始向下滑动,由于《十诫》是不可以随意放置,更不可以摔碎的,因此摩西“右手缩回,放开胡须,但一部分胡子无意地被拉回,把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挟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
这样,弗洛伊德就完成了对前面两种解释的综合,并增加了自己的看法。摩西像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横切面,表现历史的瞬间状态,因为这不符合米开朗基罗的独特的设计;也不是在表现一种人物类型,即内心的烈火和外在冷静姿态的对比。
弗洛伊德分析下的摩西的冲突正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本我”象征着报仇的冲动,它勒令摩西的“自我”采取行动,教训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民; “超我”象征着《十诫》,它勒令摩西按兵不动,接受事实。“自我”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超我”战胜了“本我”,“本我”所奉行的“快乐原则”最终被“现实原则”所替代;“本我”所蕴含的本能无法得到直接满足,因此通过变向、转移的方式加以替代,从而避免挫折,这就是升华。艺术品是艺术家本能升华的产物,而升华所孕育出的艺术品尽管看似平静,但高超的艺术品总有怪异的地方,这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冲突的凝聚,因此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伊德试图再现作者升华的过程,而把作者的内心冲突还原出来,这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可以说是一种丑了,它具有现代性的特点。
弗洛伊德对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阐释也遭受很多的非议,比如艺术史家H.W.扬森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右臂》(1968年)中就认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受北方哥特式纪念牌创作的影响”的,与弗洛伊德“所推测的那些微妙的意图”无关。
PS:我个人觉得弗洛伊德有点神经过敏……
摩西像(也就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墓)位于祭坛右侧,看完摩西像,可以去看看那个锁链了(其实没什么兴趣)。
其他艺术品包括意大利画家圭尔奇诺(Guercino, 1591–1666)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和《圣玛加利大(Santa Margherita)》。
多梅尼基诺的Agucchi枢机纪念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和壁画《圣伯多禄得解救》(1604年)。
左侧廊第一间小堂的祭台画是波马兰齐奥的《下十字架》。
尼古拉斯·库耶斯枢机墓(1464年)及其浮雕《尼古拉斯枢机在圣伯多禄前》是布雷尼奥(Andrea Bregno)的作品。画家和雕塑家安东尼奥·波拉尤奥罗(Antonio Pollaiuolo)埋葬在此。埋在这座教堂的还有蒂龙郡伯爵休奥尼尔,以及阿尔多布兰迪尼枢机,其墓装饰着死神形象。
离开圣彼得锁链堂继续前进……
在加富尔大道和帝国广场大道的交叉口西北角,有一个不知名的建筑,看上去很古老的样子。
不过,这种破破烂烂的古迹在罗马城内到处都是啊。向左拐,沿帝国广场大道往东南方向,可以远远看到角斗场了。
角斗场的参观下次再记录,先睡觉。最后回顾一下行进路线: